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公布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的通知》(简称《通知》),公布“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等44项全国性竞赛活动,明确竞赛以及竞赛产生的结果不得作为中小学招生入学的依据和中高考加分依据。
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旨在挖掘学生特长爱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服务立德树人。但在较长时间内,有的办赛机构把举办中小学赛事异化为揽财手段,过度渲染竞赛作用;有的中小学为了遴选生源,将竞赛及竞赛结果纳入招生依据;有的高校在使用加分政策中违规操作,滋生招生腐败……这些行为扰乱办赛秩序、加重家长负担、影响教育公平、破坏教育生态。因此,公布竞赛“白名单”,重申办赛规矩,严格举办准入,益处良多。
一是有利于促进正规赛事健康开展。违规赛事泛滥成灾,主要在于办赛机构过度宣传、家长学生不明其理、成绩运用不合理等。公布竞赛“白名单”,有利于家长学生识别真假赛事,防范商家误导;限制竞赛结果运用,有利于家长学生缓解竞赛焦虑,理性选择是否参赛、参什么赛。此外,将出现不良记录主办方举办的赛事活动坚决排除于“白名单”之外,能对其他赛事举办方形成强力震慑、警示,促进赛事举办方努力提升办赛质量,回归公益办赛,从而促进中小学竞赛规范化、常态化、有效化开展。
二是有利于促进“双减”深入推进。一些校外培训深受诟病,违规开展参赛培训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有的校外培训机构在严禁举办学科类培训后不甘于非学科类培训,就另辟蹊径在参赛培训上打主意:与关系学校相勾连,自设赛事项目并开展培训,面向家长制造焦虑;给家长灌输错误观念,鼓励家长把本无兴趣特长的孩子“赶”去培训。这些行为阻碍“双减”深入推进、危害“双减”成果巩固拓展。发布竞赛规定,有助于遏制与防范这些乱象发生,助力“双减”。
三是有利于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免试就近入学、不得附加其他任何条件,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严禁、限制将各类竞赛获奖情况作为中高考加分依据,确保“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是推进教育公平尤其是升学公平的基础。近年来,教育部多次出台相关规定明确这些要求,但总有家长不明就里,始终停留在“以赛助入学,以赛助升学”的旧有认识里;总有学校、教师及相关人员为了一校、一己之私不惜铤而走险,时有触规。发布竞赛规定,对家长学生和学校教师都是一个积极引导,有利于规范各类招生行为,促进教育均衡公平发展。
四是有利于建立良好教育生态。形成良好教育生态,需要教育良好作为,也需要强有力的行政监管、广泛的社会监督。中小学生竞赛是教育生态的重要部分,必须严格管理。《通知》明确了地方及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的监管责任,强调各方面要“引导学生和家长自觉抵制名单外违规举办的竞赛,对有关线索积极投诉举报”。这些要求与措施必将成为规范中小学竞赛管理、促进良好教育生态形成的重要武器。
罗琼华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东大街第一小学校)
中小学竞赛教育